吴炯:乡村人才,多从乡村中发现和培育
2022-08-05 吴炯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长沙县树湘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吴炯先生在首届乡村相见公益论坛上的主题分享。他结合自己在乡村的社会公益创业实践,分享了如何在乡村发现合适人才的经验,并指出乡村建设人才更应从乡村本土发现和培养。吴炯先生认为,乡村社会发展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基层公益组织的行动,让老百姓有真实获得感很大的同时,是可以实践和传递这种精神力量的。
✦
首届乡村相见公益论坛
✦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基层工作者,也是一名公益人,我叫吴炯。根据会议安排,让我来分享一些做公益的故事,但是个人水平不高,结合今天的主题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感受,不会讲大道理,都是我的切身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乡村人才培养机制要更完善。
我来自农村,出生、成长、工作都在长沙县福临镇,将来也准备老死在那个地方。我应该是个工作狂吧,工作本来挺忙的,但我利用工作之余又发起了“树湘公益”。最初好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是瞎折腾,但是我清楚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我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我觉得我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支持和帮助,我应该为村里再多做一些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有一个政策让我受益太多。
我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谋生,我当了十几年的厨师。机缘巧合,听说政府有一个“农民大学生计划”,就是村上补贴出钱送我去长沙电大读书,读完书可以优先成为后备村干部。我永远要感谢这个项目,读书彻底改变了我,我用七年的时间,读完专科又续本科,我学的专业是“农村行政管理”。我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没有去混文凭,后来我又自学法律,通过招考,成为了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员。
“农民大学生计划”是省里的培训计划,这个方式很好,缺点是落地的问题,课程有点少,文凭太容易获取,就显得有水分,其实还可以探索完善。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村干部、后备干部,很多人是为了混文凭的,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考试水平,多一些实际案例的讲解,让乡村基层后备干部能够学到真材实料。
来之前我也了解到,长沙市对于人才培育的政策其实很多,除了农民大学生计划,在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科技特派员、返乡入乡人才、退休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扶持和补助,政策都很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不知道,好政策要看落不落地。
2、乡村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好的精神要影响、教育、传承。
2014年开始,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悲壮故事。陈树湘1934年在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江,带领的六千人的后卫部队几乎全部阵亡,陈树湘被俘后趁敌人不备从腹部伤口掏出自己的肠子扯断,实现了他为中华苏维埃流净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我想树湘精神代表是“绝对忠诚”和“勇于担当”两个概念。我们福临镇是陈树湘烈士的家乡,他的故事近几年才被挖掘出来,很多人是为之振奋的,他是英雄,他就是我们公益机构志愿精神的源泉。
树湘公益是2019年成立的,3年来我们聚拢了一千多名志愿者,我们主要关注留守儿童、帮助困难乡亲,协助基层治理。有一句话,叫作“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这群坚持传承树湘精神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成立之初,我们便明确了三个目标。第一,是要搭建好爱心平台。第二,是要帮助好困难群众。第三,是要践行好树湘精神。
树湘公益是一支红色的队伍,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法律宣传、垃圾分类、居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三年来举办了各类活动300多场次,包括公益课堂、走访慰问、集中宣传、志愿服务等等。
树湘公益课堂是我们的主打项目,主要辅导留守儿童,今年就有一百多场活动。我们以节假日和寒暑假的陪伴为主,毕竟很多孩子的家庭都存在缺位,我们是想尽可能让他们有一个不那么遗憾的童年吧。这些孩子其实也就是我们乡村的未来,他们在我们的关注下成长,成才,再将我们的爱心传递下去,将感恩回馈于社会,一定是挺不错的良性循环。
公益组织做的是影响人和培育人的事情,它不仅是影响了服务对象,我们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回想几年前我在十几人面前讲话都会紧张,后来我经常要给孩子们组织活动,请不到老师的时候我就自己上课,现在我也锻炼出来啦。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我们的站位、看问题的角度都和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这就是公益对我们自己的影响。
其他地方,我想除了树湘精神,也许还会有别的结合点,还可以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联合,做更多的事情。
3、乡村振兴要多让社会组织发挥价值,汇聚社会人才力量。
我不知道怎么定义人才和成功,我认为真正的成功应该也就是一种自我的价值肯定吧!
我做公益,就觉得好多人都是人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让他发挥价值就对了,都是一颗公益的“星星之火”。我的日常工作是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员,我经常会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帮忙调和群众矛盾,为化解矛盾纠纷、信访积案出点力气。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福临镇有个全县有名的上访户江罗,从小家里就穷,一路走来,遇到的倒霉事情也特别多,他是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户,人越穷就越喜欢撒泼,总能找到上访的理由。二十多年来,他仇恨社会和政府,不断使家庭陷入绝境,他的妻子和岳母又都是智力残障人士,他还要照顾瘫痪的伯父,生活确实也很艰难。
最近的一轮上访是因为他第一个孩子7岁时淹死了,他怪政府没给鱼塘做护栏,要求赔偿。第二个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又夭折了,他不同意火化,还要挟政府赔钱。2020年正是精准扶贫收官之年,他的缠访给基层政府造成相当大的被动,豆腐掉灰里,吹不得打不得。
转机发生在2020年初,他第三个孩子早产,那时江罗恰好摔断了腿住院,小孩子没人照顾又面临夭折,我们发动志愿者轮流上门帮助照顾,捐奶粉捐物资,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感化了江罗,扭转了江罗对社会的认知。我们趁这个契机进一步做他的思想工作,制定新的帮扶方案,从而化解了持续20余年的信访积案。
这些上门带小孩的志愿者中有个人很值得一提,这位志愿者本人就是贫困的寡妇,她感恩于自己的孩子经常得到爱心资助和公益课堂的帮扶,自己想做点事情回报,她觉得自己没有其他技能,但是带小孩还是挺拿手的,就主动要求去江罗家照顾小孩子。
出乎我们的预期,年底江罗给我们树湘公益送来了一面锦旗,更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成为了一名活跃的义工。两年来我们也持续对他家进行重点帮扶。
作为基层治理的补充力量,社会组织确实能够汇聚很多人才力量,让不同的力量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今年我们与农道基金会合作的影珠山乡村相见小院项目落地,也恰恰在很多理念方面不谋而合,这个项目未来可期。
4、尽可能在乡村本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论语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我想每个乡村哪怕是犄角湾都会有人才的,要去发现,培养。我觉得人才要多在本地发掘,重视培养,尽可能地人尽其才。
我想讲讲我们支部书记的故事。我们党支部书记许为本来丝毫不起眼,他是个普通石匠,不善于表达,如果要他来开个会可能半天都讲不出个啥,但是我们所有党员都挺他,支持他的决定,我们的公益理念也就如同他积累了几十年的手艺一样,让人感到无比踏实。所以,我们的党建活动、志愿服务,没有蜻蜓点水地走过场,只有情深意切的实干风。
记得植树节的活动,按照惯例就是栽几棵树做做样子。书记却提议把我们植树节作为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到群众家里去。大家来到了一位孤寡老人家里,几名党员众筹水泥沙子和砖头,帮助老人把家门口的台阶进行了平整,解决了雨天路滑老人容易摔倒的问题。那一天,许为书记亲自动手为老人家里新修了排水管道和更适合老人家上下的台阶。
清楚地记得,当时书记的膝盖术后刚刚痊愈,很多党员群众看到我的朋友圈都被感动了,所以这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就更显得特别有意义了。
所以什么到底是人才,许为书记如果去做演讲,那不是强项,但是要说做党建、要说将公益活动怎么样做得更实,他真的是个人才。
未来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等我们老了,我们在乡下出门坐公交车,有人会给我让个座;不小心摔倒了,有人敢过来扶我一把。我们的社会风清气正,和谐友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基础设施健全,老人和孩子们不再孤单,邻里相互关爱,年轻人上班离家不远,不再为柴米油盐和房贷发愁。在乡村,见未来,未来一定很美,我也将持续为之努力奋斗。
*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首届乡村相见公益论坛,经嘉宾确认发布,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