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道思考

卢新平:杨花独得东风意 文教兴村创未来

2022-09-01   卢新平

*作者系农道基金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8月30日,农道基金会前往浏阳大瑶镇杨花村考察学习,见面第一站约在了杨花书院。江南民居风格的书院,古朴幽静,上下五层,屹立在村后的小山坡上,前有小池游鱼戏浅底,后有青山环绕绿成荫,书院楼上,几乎可以俯瞰全村。这是杨花村这些年确立“教育强村、文化兴村”发展思路的核心成果,这不只是一个书院那么简单,在村党总支书记的眼中,书院就是一把火炬,点亮了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村民们看来,书院是树立在高处的一面旗帜,指引着乡村振兴的方向。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158.png

杨花书院大门。图/吴立强


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乡村建设的发起方式各有不同:河南信阳郝堂村,被称为画家“画”出来的美丽乡村;河南信阳弯柳树村,德孝文化扶心扶志,精准施策脱贫致富;湖南益阳南山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出一个美好未来;湖南娄底油溪桥村,积分制乡村治理,“小积分”攒出乡村新风貌……杨花村从文化建设入手,以文化书院为核心,推动乡村的振兴,这样一条振兴之路切实可行吗?


首先,对于乡土社会来说,文化是手段。村民是乡村建设第一主体,而且需要把村民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主体作用,而文化建设在组织和调动人员参与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各种易于农民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凝聚力的作用,极大程度地调动农民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创造性地参与自身发展和社区建设。传统文化育人心,我们能感觉到,杨花书院获得了村民的普遍认同,村民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224.png

杨花书院内院。图/吴立强


乡村文化建设在政治方面也有“教化”作用,是一种文化性的权力,即通过文化的涵化机制而产生社会规制的力量。提高自主性、参与性,有利于乡村自治;提升文化道德,有利于礼治、德治;杨花书院里设有普法中心,进行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询,本身也是法治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文化建设,从而帮助实现自治、德治、法制“三治”合一,实现有效治理。


在经济运行和发展方面,乡土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动员与整合功能。文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哪些是最为有效的资源,以及如何动员起这些资源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同时,新农村的建设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农人,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必然的路径和实现的手段。


其次,文化也是目的。乡村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和生活的建设。创造出一种健康、让参与者重新获得力量、与生活环境可以再次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本身就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乡村振兴的终极目的是村民的生活富裕,这不只是物质富裕,更是精神富裕,人的幸福感最终落到的是精神文化层面。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249.png

杨花完小标语。图/吴立强


从现实问题来说,乡村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乡村教育。杨花村创造性地推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即“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提升,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庭、家长和社会层面有着同样的教育责任,应该主动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杨花完小的孩子还有300多人,我们去看了,井然有序,书声朗朗。而杨花书院更有孩子们传统、科技、手工全方面的教材和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点亮”,杨花书院文化与智慧的光芒四射,不管是有形和无形中,都给了孩子最好的影响。不管是书院还是学校,最显眼的还是杨花学子的励志誓言:“杨花学子,天性自强。闻鸡起舞,山寨书香。先人懿范,吾辈弘扬。情系热土,振国兴邦。”这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必须诵读一遍的,书记还说,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在城市,与乡村劳动的结合,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不能让一个乡村孩子掉队,还要办出让城里孩子都羡慕的学校,都想要来学习的学校。杨花村在2011年就成立了全省最早的村级教育基金,已发放的助学资金已超过40多万元,从杨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研究生超过了200人,且大多是重点名校。


乡村还有一个问题,是城市消费风潮的影响,和旧有的攀比习俗。移风易俗,减少浪费,文化建设更有益于思想层面的提升。另外就是乡村生活的闲暇无意义,打牌赌博刷手机,丢失了传统的农耕雨读的优秀文化生活。“书香杨花”的读书倡议,楹联征集等更多文化活动,既弘扬了优秀文化,又丰富了精神生活。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315.png

杨花书院儿童阅览室。图/吴立强


最后,文化必须要转发为发展动力和发展资源。文教兴村,不只是停留在文化之兴上,最终要依托文化建设,动员和整合乡村的有效资源,并最终组织起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我们的考察过程中,感受最多的,就是杨花村正准备依托文化对传统产业做提升,以文化底蕴来发展文化旅游,并为此做好了很多基础建设准备和发展规划,只待时机具备,东风一起,就可“却看杨花自在飞”。


具体来说,杨花书院就是乡村建设起点和中心,对内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堡垒和指挥旗帜,对外是乡村的符号名片和宣传形象。要发展文化旅游,要运营乡村,首先要有人气。杨花书院与岳麓书院进行连接,成为乡村的书院分支;与湖南师大文学院、美术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并已举办了十几次免费的夏令营。书院也加强与文联、艺术协会和单位联动,成立书法等艺术协会,并举办了全国楹联征集等文化活动。而且,书院采用“文化志愿者”公益运营管理模式,在杨花书院周围已开发乡宿,为志愿者提供住所,由志愿团队来参与运营管理。建立更多的连接,吸引更多的人,同时,还加强对外宣传。之前就有湖南的报社、湖南电视台做了大量报道,在我们考察当天,央视媒体也在做采访拍摄。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337.png

杨花书院旁边正在修缮中的乡宿。图/吴立强


人来了,还要服务好人,留住人,愿意推荐别人来,愿意再次来。乡村有清朝时期的关口古桥,有建于唐朝的九龙寺,历史古迹是很好的文化旅游补充。即使这样,只有一个书院是不够的,乡村的休闲旅游不只是看,还得有吃、行、住和更多的农耕体验。支书带我们又去看了两个有水库,有稻田,有原始山林的山谷。美丽的田园风景,让我们都想有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冲动。一条小河沿着村庄的稻田边缘缓缓流淌,规划建成河道观光带,而沿着村后的山路,可修建观光步行道。如今民宿的房子都已选好,正在装修,其它在我们看来,如果再开发些与山、田、树林相结合的孩童娱乐场地和设施,就已具备了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的充分条件。


文化建设更要与产业直接结合,一是传统产业的文化创新,二是发展新的文化产业。“浏阳花炮”,世界闻名,村里首先考虑花炮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产品形态上,开发适合年轻人的花炮产品,听支书说,一个“加特林”的产品创新,就能为一个厂带来上亿的收入。另外就是河道的观光带可以建花炮广场,远离了村庄,又有开阔的庄稼地。让来乡下的孩子看烟花表演,体验燃放烟花的快乐,同时又带动了产业发展。而创新的产业之一就有夏布的制作,这里出产上好的苎麻,杨花书院里自制夏布的隔帘、桌布,很有文化和艺术气息。制作的手提袋等工艺产品也很精美。烟花炮竹和夏布都是手工业,是当地百姓擅长的劳作方式。同时,又很贴合文化定位,适合作为旅游文化礼品,我们研究中心的老师就很喜欢,买了两款,说要带回家装饰茶室。从苎麻种植、纺织到夏布加工设计和产品制作,可以打通乡村的全产业链,并以夏布产业为模板,全面促进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409.png

杨花关口桥。图/吴立强


一个小山村,筹措500多万元打造一座书院,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其实,还有两个角度可供参考:一是古代的乡绅最喜欢办学,建书院,不仅是因为文化教育利国利民利乡村,也是因为学堂和书院能连接乡村、凝聚人心,是提升影响、建立权威的最好方式。另一个不知是否被大家意识到,学校、书院几乎是不会死的,因为这里产生的知识,生成的关系是不断叠加、扩展和增值的。商业机构总有生命周期,会被竞争淘汰,而文化和精神永远不朽。浏阳自古就有传统的书院文化,知名的有围山、狮山、文华等浏阳八大书院,虽然原有的书院建筑可能仅剩残垣断壁,但在今天,也已修复转变为中学、小学,或是成为旅游展览馆,尤其崇文尊教的浓厚文化传统一直保留,并让这片土地人才辈出。


“杨花书院”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平台和资源连接中心。对内连接村民,激发村民的建设动力,提升村民建设能力;对外链接资本和市场,吸引人、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流入;对过去连接历史和传统,留住乡愁、传承记忆;对未来,更是培养了建设乡村的人才,今天深受文化影响的学生,未来是乡村最大的资源支助者和建设生力军。这里是学习读书之所、思想碰撞之所、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所、文化浸润之所、形象展示之所、对外交流之所,更是乡村全面发展的赋能之所。


微信截图_20220919143433.png

参观走访杨花村伙伴合影。图/吴立强


乡村是人类美好的自然居所,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以文化书院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把农区变景区,把田园变公园,把劳动变活动,把空气变人气,把青山变金山,把农房变客房,把特产变礼品,把农业做成幸福的产业,把农村建成幸福的家园。我们有理由看好这条文化振兴乡村的这一“杨花路径”。同时,这正是杨花村“文教兴村”的战略底气,支书信心满满,“在杨花深耕笃行,进行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有信心打造出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