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道思考

卢新平:数字乡村建设,相信“看见”的力量

2022-08-21   卢新平

*作者系农道基金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如果有人问,一个乡村该如何建设运营,我估计会支支吾吾半天,“得先了解情况吧”、“看看有什么好的资源”、“大概齐……”、“可能要……”,总之,一定是些不干不脆、模棱两可的说法。参加了农道联众举办的“平民化数字乡村运营培训”,第一天听完初心农道路国庆老师的课,我想,我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先得打造好一个乡村大数据的可视化平台。


换成初心农道的专家老师们来作答,也应如此,他们早已把乡村的建设运营归纳成了“一二三工作法”,其中的“一”,即一个乡村的数字化系统——乡村里所有收益都归入村集体,并通过数字平台实时展现。在培训地河南安阳西裴村,数字平台上实时闪动着村里的总营业额、客单数、分红信息等,每一笔乡村的收入都滚动显示,哪怕只是买根冰棍,买瓶水。在这个平台,所有的数据与村民息息相关,村集体所有经营收入通过二维码扫入账户,根据参与项目合作和股份的不同,每一个村民,每一分钱,收益即时得见。


微信截图_20220919141524.png


大家都知道,数字乡村是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化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价值极大,农道基金会也正在编写“数字乡村建设”的专著,而西裴村的数字化运营平台,还是让我们有了不少启发,并进一步看见了数字乡村“看见”的力量。


所有资产纳入村集体,乡村项目的发布要村民来积极参与,投资合作,第一步就是要让村民“看见”。通过乡村多种股权合作方式,通过数字化,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按照股份分配收益,公正透明,能让每一位村民“看得见”、“听得懂”、“用得好”。村民投入的资源和资本,每一天的收益都能看得见,就更乐意投入和合作配合。哪怕是先看见别人每天受益,也能不断带动后来的项目合作。听说西裴村的项目发布,最主要就是做风险提示,而不是担心村民不够踊跃,就很正常了。想想,村民每天睡觉前,都能查看到当日的收益,及时反馈,无疑会极大增加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微信截图_20220919141557.png


社会资源和资本也需要“看见”。首先,是乡村的投资项目信息,数字化信息很容易被社会接收到。而投入进来后,随时清楚资金动向和项目收益,社会资本更敢投,愿意投。想一想,若还是原来那样手工记账,年底盘账,有几个合作者心里不犯嘀咕?这就要说到数字化的本质特点,就是连接和协同,所有要素都能连接,而且能实现大范围的协作。有了数字化,还能形成数字资产,并可以金融化、证券化,金融和资本的杠杆进一步倍数放大乡村建设的力量。


其实,市场也能“看见”。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思维,能够让项目广泛传播,并被看见。而且,产品的数字化溯源,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数字乡村让消费者和乡村进一步拉近。因为“看见”,所以信息透明,因为“看见”,从农田到餐桌就更容易实现,数字化的更大价值将是带来更多高效商业模式的创新。


老师为我们总结得很好,“数字乡村是一个万能插座,对外链接资源、资本和市场,对内链接了数以万计的小农。”因为“看见”,所以,也实现了“环境资源资本化,村民权益优先化,经营风险市场化。”


百姓有收益,数据都透明,对于乡村发展来说,“看见”能内生为村民的发展动力。乡村很有价值,村民很有力量,只是缺少资源的价值转化和力量发动。乡村建设内容复杂,难度很高,要带动百姓来建设,就需要百姓看到你是真干,而且还干出了一定成绩。电影《让子弹飞》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外来资本“马县长”和几个兄弟,个个武功高强,但也就和乡村建设的阻力黄四郎勉强打个平手,可是,在地百姓要拿起枪来,齐心协力跟着干,再强大的阻碍也根本不在话下。“马县长”怎么做到让百姓“枪在手、跟我走”?喊喊口号,发布个文件,贴几张告示,那是万万行不通的,只有把黄四郎给的钱分了,把他最嚣张的师爷给灭了,发钱发枪,才真正发动起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过去革命是如此,今天的乡村建设还是如此,首先要让百姓真正“看见”了你是“真干”,你还“能干”,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动力。


微信截图_20220919141621.png


对于社会力量也是如此,你干起来了,就能影响别人。世间事,少有“雪中送炭”的,都喜欢“锦上添花”。社会首先也需要“看见”真刀真枪实干,“看见”一定的成绩,资本才能进来。政府部门也是,“看见”了可能,就会更多给予资源和支持。就像西裴村,县长来了,副省长也来了,你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政府还得支持你,催促你干。有个社会学家说得好,“永远不要怀疑,一小部分坚定的人能够改变世界。”这是精神和信念的价值,也是这一小部分人让其他人“看见”了可能性,影响大家一起行动,才改变了世界。


对乡村治理来说,“看见”的价值更为明显。首先,治理是伴随着数据信息产生的,没有数据,就没有治理;以前只有人口统计,人能被“看见”,就收人头税。在拿破仑时期的欧洲还收“窗户税”,为什么,因为财产多少不清楚,“窗户”个数是清楚“看见”的。从国家治理发展来看,都是“看见”越多,治理内容越多,也越公平合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让社会的可见度越来越高,社会治理的颗粒度越来越细,必将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而且,在技术以外,更多是在心理层面,过去的皇帝因为有“起居注”,皇帝都不敢太乱来,因为他的行为能被后人“看见”。一旦摆在明处,能被看见,就能逼出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而激发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所以,有了数字化平台,就很好做到了“村集体清白,老百姓明白。”少了猜忌,少了掣肘,政府、社会、百姓更能同心同力,建设美好乡村。


数字化可帮助做到让资产归集体所有,更容易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这一重大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曾听过一个乡村建设模范村的支书说过:“都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更要问的是,这个乡村的产业是属于谁的?若属于个人或外来资本,老百姓不过是从‘穷主人’变成了‘富保姆’,只有产业发展好了,产业属于大家所有,这才能说是乡村的振兴。”平民化数字乡村运营的“西裴模式”再次提醒了我们,“数字引领,集体统筹,村民参加,共同富裕”,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和共富路径。


想想,为什么要打造和推广“模式”呢?其实也是为了更直观地看见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了不同的模型,对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行动方向。就像开头别人问如何进行乡村运营一样,头脑里没有模型,我就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开启。当然,乡村情况各有不同,绝不可能一种模型,但是模型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能让人行动起步,遇到不同的问题,再进行调整变动。收集和推广好的乡村建设模式,让更多的乡村“看见”和实施,这也是农道基金会的使命所在。农道基金会打造的核心公益项目是“乡村相见小院”,为什么要相见,某种程度来说,不也是为了社会公益资源与乡村彼此更好的“看见”和连接。


微信截图_20220919141647.png


数字化,就是让社会颗粒度更细,因而能够更清楚地被记录,被看见。不仅是目标对象看得更清楚,而且是过程也看得更清楚,因而能把握乡村建设中的进度条,能帮助更好总结和改进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形成有效经验。仔细想想,人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情,本质上来说,不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见,让别人看见,让社会看见,让后人看见……


当看到“平民化数字乡村运营”时,估计很多人首先有同样的疑问,什么是“平民化”呢?老师告诉我们,就是可操作,本地化。完全以村民为主体,以村集体为主体——也就是“一二三工作法”中的“二”了。没有蕴含丰富的矿产、没有千万上亿规模的企业、没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依靠群众的自力更生,也能建设运营,这就是平民化。其实,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数字化在百姓看来,过于高深莫测了,往往阻碍了尝试和行动。农道基金会为什么要编写数字乡村建设的书呢?不是我们专业,而是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要把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作用很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大家“看见”,让大家“学得会”,还“用得起”,也就是要把“数字化”去“平民化”。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乡村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没有更多成熟的方式方法可言,许多乡村都还在茫然无措之中,数字化的乡村建设,“平民化数字乡村运营”,相信能让很多乡村看准建设方向,看清建设之路。数字乡村建设,相信“看见”的力量,让我们看见的,更是乡村全面振兴、全民共同富裕的希望。


推荐内容